Skip to content

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

1 上课笔记


EXAM NOTIFICATION
填空选择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征 3 点:

  • 稳定性/输出瞬态响应:与输入信号和初始条件有关(这条可能会考)
    1. 系统输出的瞬态过程曲线形状与输入信号大小和系统初始条件有关。
    2. 系统的稳定性也与输入信号大小和初始条件有关。
  • 自激振荡
  • 频率响应发生畸变

需要记得公式不考

5 分大题描述函数法
把课本/课件上的例题好好看看就可以了!
判断交点处自激振荡的稳定性,求交点处频率与幅值.
只考简单的概念,没有复杂的计算.


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

线性系统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近似描述
能否应用叠加定理是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的本质区别。

稳定性分析复杂: 无外力作用,且系统输出各阶导数为 0 时,系统处于平衡状态.
线性系统只有一个平衡点 y=0
非线性系统可能有多个平衡点,只不过可能是不稳定的平衡点.
可能存在自激振荡现象
频率响应发生畸变: 输出存在高次谐波(分频?)


非线性类型:

  • 饱和:设计得当可以使超调量小且稳态误差小
  • 死区特性:系统存在稳态误差(稳态特性), 降低了系统的跟踪精度(动态特性), 减小扰动信号影响
  • 滞环/间隙特性:相当于死区,降低跟踪精度. 运动变化更加剧烈,不利于稳定性.
  • 继电特性:往往使系统产生震荡
    • 继电特性+滞环特性=非单值继电特性
    • 继电特性+死区特性=单值且有死区继电特性
    • a+b+c=非单值且有死区继电特性
  • 摩擦:低速运动不平滑性

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

  • 存在线性工作区域:线性化处理,线性分析再修正
    • 小偏差线性化法(系统方程解析且工作在某一数值附近的较小范围内)
    • 分段线性化法
    • 反馈线性化
  • 不存在线性工作区域
    • 描述函数法
    • 相平面法
    • (课本上还有一个逆系统法)

线性系统时域分析都是初始值为零,输入阶跃信号.
非线性系统往往初始值不为零,分析无输入(只有干扰)时的情况(或者理解为观察冲激响应?)


相平面法
x¨=f(x,x˙)
x¨=dx˙,x˙=dx
dx˙dx=f(x,x˙)x˙


相平面图的绘制

  • 解析法
    • 直接积分获得f(x,x˙)=0相轨迹方程
    • 消除参变量法:消除 t
  • 图解法/作图法:等倾线法
  • 实验法

另外,如果分段解析的话,可分情况做出不同区域的相轨迹.


解析法思路总结:

  1. 根据dx˙dx=f(x,x˙)x˙积分可以获得f(x,x˙)=0曲线.

    x˙dx˙=f(x,x˙)dx 进行积分时,需要注意x,x˙都是时间的函数,左右同时积分时,积分上下限的确定:
    t:0t
    x(t):x(0)x(t)简写为x0x
    x˙(t):x˙(0)x˙(t)简写为x˙0x˙

  2. 积分困难,可以分别求出x(t),x˙(t), 消去 t 画曲线

  3. 如果还是难以消去 t, 就描点作图


相轨迹每一点切线处的斜率为:dx˙dx=f(x,x˙)x˙=α

奇点:平衡点x¨x˙=00, 斜率不定
斜率不定,则相轨迹方向任意,说明这是各个相轨迹交汇处.
奇点有可能是发射点也有可能是收敛点。当奇点为收敛点时,代表了系统的稳定工作状态.

对线性系统来说,只有一个平衡状态——即对应一个奇点,
但对于非线性系统来说,可能有多个平衡状态,即对应多个奇点。
根据奇点附近相轨迹变化,奇点可分为稳定焦点、不稳定焦点、稳定节点、不稳定节点、中心点和鞍点

线性二阶系统的奇点分类:

  • 焦点
    • 震荡收敛(二阶欠阻尼)(负实部共轭复根)
    • 震荡发散(二阶负阻尼1<ξ<0)(正实部共轭复根)
  • 节点
    • 单调收敛(二阶过阻尼)(两个负实根)
    • 单调发散(二阶负阻尼ξ<1>>)(两个正实根)
  • 中心点:到达不了(虚轴极点)
  • 鞍点(一个正实根,一个负实根)

奇点分类


等倾线法思路总结:

  • dx˙dx=f(x,x˙)x˙=α画出的曲线上,如果相轨迹穿过这条曲线,那么穿越点处斜率一定为α
  • 通过绘制等倾线,我们可以知道任意一个地方的相轨迹斜率
  • 等倾线法就是通过等倾曲线以及初始点,获得近似的相轨迹.
    • 例如我们从一个点(x,x˙)出发
    • 先看这个点位置的斜率,以及接下来到达的等倾线的斜率
    • 两个斜率取平均作为从这个点出发的斜率
    • 这个点以平均斜率出发到达下一个等倾线
    • 重复上述步骤

极限环与自激振荡的稳定性:
当等倾线不是直线时,相轨迹可能到达一个闭合的环,代表了系统稳定的震荡.

极限环

半稳定极限环是不会稳定震荡的,总是会有微小的扰动偏离极限环,最后发散或者回到奇点.

自激振荡的稳定性:假如说系统到达了自激振荡点,如果带来一个扰动,系统能稳定回归到自激振荡点.
与系统稳定性是不同的概念。

同理极限环的稳定性是指能够稳定产生自激振荡,而非系统稳定.

在描述函数法中,1N(A)G(jω)存在交点则存在自激振荡点,通过扰动使震荡幅值增大/减小来判断工作点能否回到自激振荡点.


描述函数法

当系统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时,系统中非线性环节在正弦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可用一次谐波(基波?) 分量来近似. 由此导出非线性环节的近似等效频率特性,即描述函数.
描述函数用来分析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,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自震荡问题.

  • 优点:不受系统阶次限制,可以分析频率特性
  • 缺点:系统首先得适合近似,不可以分析时域特性

描述函数不用背,考试会给,但是应该需要会分析.

MyOpinion:
将非线性环节合成一个部分,
并简化为一个不改变正弦信号频率, 只改变幅值相位
不随时间改变的描述函数.(相当于复数增益的放大器)
分析情况:无输入时的系统自激振荡现象,即研究对象是单一频率正弦波(不含直流分量)

综上,通过限制信号为正弦信号以及对非线性环节近似,将一个非线性系统简化为了"线性时不变系统",并使用频率法进行分析.

  1. 系统结构一定是/一定能化成下述的形式.
    系统结构
  2. 非线性部分的输入输出特性是不随时间改变的 x 的奇函数f(x), 或者正弦输入下的输出为 t 的奇对称函数y(t), 即输出不含直流分量,即非线性是对称的.
  3. 线性部分 G 需要较好地滤除高频(来自非线性环节,这样可以更好地拟合)
  4. 非线性元件只有一个正弦输入(系统自激振荡时,N 的输入也是正弦波)

系统结构化简方法小总结:
当系统框图结构不满足描述函数法要求的结构时,需要进行化简.

  • 利用相同特征方程进行化简:只是部分等效(传递函数极点相同), 这样似乎只是判断稳定性(吧)
    • 求出Φ(s)=C(s)R(s), 模块使用 N,G 表示
    • 取特征方程,即Φ(s)的分母
    • 化成1+NG=0的形式,G就是等效的
  • 利用信号传递关系等效变换
    MyOpinion:
    关键点有 N 的输入端 xe(t),N 的输出端 yx(t), 以及系统输出端 Cc(t)
    找到从 y 出发回到 x 的回路,这个回路上所有的线性模块合并为右图的G(s), 这样可以画出来一个单位负反馈的环了.
    因为上面为了凑出来单位负反馈,把原来反馈回路的给合并到G(s)里了,所以找到从 y 到达 C 的部分,在G(s)引出负反馈的端口右边再填上补偿环节,让 y 到达 C 的传函满足原本的关系.

描述函数N(A,jω)=X1˙E˙=B1A+jA1A
输出基波分量的复数相量/正弦输入的复数相量

  1. 输入正弦信号
  2. 获得输出信号(需要检验不含直流分量,含的话就不能用这个方法分析了)
  3. 获得基波分量正弦信号A1,B1,X1,φ1
  4. 获得描述函数N(A,jω)
    当非线性环节中不包含储能元件时,其输出的一次谐波分量的幅值和相位差与ω无关,因此描述函数只是输入正弦信号幅值的函数N(A)
x(t)=A02+i=1(Aicosiωt+Bisiniωt)A0=12π02πx(t)d(ωt)A0是直流分量Ai=1π02πx(t)cosiωtd(ωt)i=0,1,2,Bi=1π02πx(t)siniωtd(ωt)i=1,2,3,Yn=An2+Bn2φn=arctanAnBn

这里的x(t)是非线性环节的稳态输出.


非线性系统简化

  • 并联:描述函数线性相加
  • 串联:图解法化简(有点像高中学的复合函数)

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稳定性
(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自激振荡)

  1. 实际是线性系统频域分析方法的扩展,复杂程度依次为:
  2. 线性系统恒定增益:一个点-1
  3. 线性系统变增益:1K11K2
  4. 线性系统复数增益(描述函数):1N|A=01N|A=
  5. 下述方法只适用于G(s)不具有右极点的情况,如果G(s)具有低通特性,则G(s)应当不具有右极点.

系统特征方式1+N(A)G(jω)=0
之前看 Nyquist 曲线与-1 点之间的关系判断稳定性.
现在看 Nyquist 曲线与曲线1N(A)的关系

MyOpinion: 之前是固定了一个点,看奈氏曲线是否包围这个点 (-1,0) 判稳. 现在是一个点集,对于每一个点,分别看奈氏曲线是否包围这个点.
当曲线包围点 P 时,系统不稳定,幅值将增大.
当曲线不包围点 P 时,系统稳定,幅值将减小.
当曲线穿过点 P 时,系统临界稳定,处于等幅振荡状态.

  • 奈氏曲线 A(此处记为曲线ΓG) 不包围负倒描述函数曲线 B(此处记为曲线ΓN), 系统总是稳定
  • A 包围 B, 系统总是不稳定
  • A 与 B 有交点,交点处是系统周期运动的点G(jω)确定频率,1N(A)确定幅值.

    计算方法之一:实部对应相等,虚部对应相等

判断周期运动是否稳定(是否是稳定的自激振荡点):

  • 给一个小扰动
  • 交点 P 移动到点 Q
  • 看点 Q 是否被奈氏曲线包围,判断稳定性
    • 不稳定,震荡幅值将增大
    • 稳定,震荡幅值将减小
  • Q 点沿着负倒描述函数曲线幅值 A 增大的方向走,看看能不能回到 P 点

结论:
ΓG包围区域是不稳定区域,不包围的区域是稳定区域,曲线上是等幅振荡的临界区域.
ΓNΓG相交时,如果沿着 A 增加的方向,从不稳定区域进入稳定区域,则交点处对应稳定的周期运动;从稳定区域进入不稳定区域,则交点处对应不稳定的周期运动.

Back to top